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于11日晚突然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豁免此前实施的“对等关税”。这一政策调整被外界视为美国政府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重大转向,标志着中美科技产业链博弈进入新阶段。

根据CBP发布的文件,此次豁免覆盖智能手机、电脑、半导体设备、固态存储等电子产品及零部件,适用于4月5日后进入美国的商品,已支付关税的企业可申请退款。分析指出,这些产品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全球80%消费电子产能集中于中国),例如苹果iPhone约68%的产能仍在中国完成。若维持原145%的关税,仅苹果一家企业对美出口成本将增加超180亿美元。

彭博社报道称,此举将缓解美国消费者面临的电子产品涨价压力(当前美国CPI同比涨幅已达5%),并直接利好苹果、三星、英伟达等企业。此前4月2日美国宣布全面加征关税时,苹果股价单日暴跌7%,特斯拉、英伟达等科技股亦遭重挫,此次政策调整被视为市场复苏信号。Wedbush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科技投资者迎来梦幻场景,人工智能革命进程得以避免倒退十年。”

此次豁免被解读为美国政府多重博弈的结果:
1. 经济账:美国90%家庭依赖进口电子产品,持续高关税恐加剧通胀,动摇共和党在“铁锈地带”的选民基本盘;
2. 产业账:美国科技企业长期游说白宫,警告“对华脱钩”将导致技术研发反噬,如半导体设备商30%营收依赖中国市场;
3. 战略账:采用“精准切割”策略——豁免成品但限制上游设备(如光刻机),既保民生又遏技术升级。

政策发布后,前副总统彭斯批评称:“选民要的不是和平时期最大规模加税。”民主党参议员沃伦则指责政策“偏袒科技富豪,牺牲中小企业”。前国务卿布林肯更警告,单边关税将导致“美国独行”,削弱全球盟友信任。
未来挑战:中国如何应对“选择性脱钩”尽管短期利好消费电子出口(如立讯精密、长江存储等企业订单趋稳),但分析人士警示:
• 美国或借豁免强化供应链监控,要求“非中国产”比例
• 保留20%基础关税作为“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重启施压;
• 倒逼中国加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以突破“卡脖子”困局。
结语:战术调整非战略转向
此次政策“回摆”暴露出美国在科技霸权与供应链安全间的深层矛盾。正如中国日报网援引专家观点指出,豁免红利背后实为“温水煮青蛙”陷阱,中国需以技术突围重构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综合新华社、彭博社、第一财经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