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头部消金公司马上消费在消费金融领域可谓风光无限,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马上消费深陷困境。
近期,马上消费旗下安逸花 APP 因未提供有效的用户账号注销功能,被国家网信办依法责令限期整改。这一处罚不仅暴露了其在用户权益保障方面的漏洞,更映射出当下消费金融行业合规监管趋严,即使头部企业也难以置身事外。
曾经高歌猛进的马上消费,在辉煌之后,正面临着合规经营、用户信任重塑等诸多难题,其现状与往昔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不免让人深思。
从“黄金十年”到增长失速
自 2015 年成立后,马上消费迅速崛起,交易量猛增,盈利实现近 90 倍增长,一度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排名第二,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 500 强,斩获诸多荣誉,成为行业头部平台。
在2021年,马上消费营业收入强势突破百亿大关,迎来了业绩爆发的巅峰之年。据了解,2021年营收达到101.74亿元,同比大增30.19%;归母净利润为13.82亿元,同比上涨94.26%,几近翻倍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叹。
曾几何时,马上消费是高速增长神话的代名词,不曾想进入 2024 年后,其发展态势急转直下,增长失速的阴影迅速笼罩。
财报数据显示,马上消费金融2024年上半年营收77.38亿元,同比下降2.11%;净利润同比减少20.66%,成本收入比攀升至44.7%;总资产增速也骤降至-0.3%,资产质量的恶化让市场对其信心大打折扣。
深入剖析这一巨大转变的背后原因,市场竞争的加剧首当其冲。
蚂蚁“花呗”、腾讯“分付”等互联网巨头凭借自身庞大的场景优势与海量流量,在消费金融市场中肆意攻城略地。它们依托成熟的社交、电商平台,能够精准触达消费者,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让马上消费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其次,监管政策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监管部门要求消费贷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马上消费的核心产品“安逸花”不得不顺应政策下调利率,而利率的降低直接导致息差收窄,这无疑给马上消费的盈利能力带来了沉重打击。
再有,马上消费长期采用的“以债养债”模式,在市场环境稳定、资金充裕时或许能够支撑公司的快速扩张,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据了解,马上消费不良贷款余额从 2023 年末的 16.48 亿元,增加到 2024 年上半年末的 16.54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不良贷款率也突破 2.5%。
在当下消费金融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且监管持续趋严的大背景下,马上消费曾经的辉煌已然成为过去式。如何突破增长失速的困境,重新找回发展的动力,是马上消费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都在关注的焦点。
AI是不是救命稻草?
在这重重困境之下,科技转型尤其是 AI 技术的应用,成为了马上消费试图突破重围的关键着力点。那么,AI 究竟是不是马上消费的救命稻草?这一命题充满了不确定性,却又引人深思。
近两年,国内金融行业大模型发展可谓迅猛。蚂蚁集团发布金融行业大模型 AntFinGLM、工商银行首发人工智能金融行业通用模型,而马上消费也不甘落后,推出了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
在这个大模型竞争的赛道上,马上消费积极参与,试图凭借“天镜”大模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目前,“天镜”大模型已成功落地于知识助手、智能营销交互、数据决策支持、防伪安全等八大应用场景,服务了近 2 亿用户,极大地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惠益度。
对于马上消费来说,“天镜”大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其深入金融企业不同业务场景,推动数据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
比如,在AI客服领域,“天镜”大模型具备了一对多客户服务的能力,同时还能作为人工坐席的得力辅助,帮助推荐、优化回答,显著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这不仅提升了客服服务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还使得客户服务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马上消费紧跟前沿科技,已将自主研发的AI数字人“马小i”接入国产大模型 DeepSeek,构建了重庆首个集成“DeepSeek+数字化办公”的智能平台,并且还规划以 DeepSeek 为核心基础,打造覆盖前中后台的智能矩阵。
不仅如此,马上消费还积极对 AI 技术应用边界的大胆探索,试图通过科技手段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马上消费常务副总经理蒋宁曾透露:“未来马上消费将加大投入,研发包括机械狗和人形机器人等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机器人,使其在养老院和家庭中自由移动,为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养老服务。”
不可否认,科技转型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硬仗。对于马上消费而言,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在资本压力下确保业务合规与风险可控,依然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马上消费金融的困局,既是自身野蛮生长后的阵痛,更是整个行业转型期的集体寒颤。
一来,消费金融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整体增长态势已经明显放缓,众多企业都在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苦苦挣扎。宏观经济增速的下行,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需求端。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加大对消费金融业务的投入,在供给端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四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7.6%,增速较 2023 年放缓;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全年虽有增长,但增速比上年末减少了 3.2 个百分点。
二来,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企业在数据合规、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众多消费金融公司都在合规的高压线下,努力调整业务模式,以避免陷入合规风险的泥潭。
三来,消费金融行业加快大模型、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希望借此增强消费信贷供给能力,重构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比如,蚂蚁集团发布金融行业大模型 AntFinGLM、工商银行首发人工智能金融行业通用模型,便是行业在科技转型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之一。
然而,科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马上消费金融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研发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难题,这同样也是行业内其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综上所述,马上消费金融的焦虑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集体焦虑相互交织。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消费金融行业的每一家企业都在努力寻找着破局之道,而它们能否携手走出这片焦虑的“迷雾”,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