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1913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191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即世界上一台真正的机器人),并注册了。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1915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编程完成各种预期的任务,在自身结构和性能上有了人和机器的各自优势,尤其体现出了人工智能和适应性。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父”。
历史
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1999年
日本suo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2002年
美国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大、尤为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专家同时提出下一步工业机器人产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人机合作”即工人和工业机器人同时在车间里搭配工作,人在工业机器人的辅助下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工业机器人从事精que度高、重复性强的工作。iRobot公司北京区授权代理商:北京微网智宏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技途”
首先要打破机器人产业化存在的制约瓶颈。关键元部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性能很高的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造成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部分研究机构或企业为争取国家项目资助,过度追求高指标、性能,使得工业机器人成本过高,甚至高于国外同类产品,造成产品无法推广应用。近10几年过分强调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研发,忽视关键技术突破,使得工业机器人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关键元部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造成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这些瓶颈都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逐一po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