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自1920年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其经历了火花塞放电——大功率电子管——大功率晶体管——大功率MOS管四代的更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实施了对各种功能下功率波形、电压、电流的自动调节,各种安全指标的检测,以及程序化控制和故障的检测及指示。因而大大提高了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简化了医生的操作过程。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提出的要求,以高频手术器为主的复合型电设备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高频气刀、高频超声手术系统、高频电切内窥镜治疗系统、高频旋切机等设备,在临床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随之派生出来的各种高频手术器附件(如:双极电切剪、双极电切镜、电切镜汽化滚轮电极等)也为临床手术开拓了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高频电刀有两种主要的工作模式:单极和双极。
双极模式双极电凝是通过双极镊子的两个向机体组织提供高频电能,使双极镊子两端之间的血管脱水而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它的作用范围只限于镊子两端之间,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和影响范围远比单极方式要小得多,适用于对小血管(直径<4mm)和的封闭。故双极电凝多用于脑、显微、五官科、以及手等较为精细的手术中。双极电凝的安全性正在逐渐被人所认识,其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高频电刀本身必须具有十分完善而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这是保证病员和医护人员安全的基本的条件。因此,高频电刀在出厂前应逐台逐项甚至多次重复进行严格测试和检查。用户也应建立适当的经常性的检测手段,以确保电刀的各项安全指标始终保持在国际电工学会和1995年5月发布的我国有关高频电刀的标准(即IEC601-2-2、GB9706.4和GB9706.1)规定范围内。
单极功率范围大: 0-350W,双极工作频率高:1.024MHz,手术需求,适用于全
◆ 九种工作模式:
① 单极chun切、②混切1、③混切2、④混切3、⑤单极软凝、⑥点凝、⑦面凝、⑧双极标准凝、⑨双极强凝
◆ 五路输出端口:两个手控端口,两个脚控端口,一个双极输出端口
◆ 功率自动补偿系统:针对不同人体组织自动调节功率输出,达到切割和凝血效果
◆ 功率输出采用CPU双闭环控制:一旦有功率输出偏离设定值,CPU控制回路将切断电刀输出,确保安全
◆ 中性极板监测系统:单片极板模式采用连续性检测器;双片极板模式,系统自动监测极板与病员皮肤的接触质量并以排灯形式显示于操作面板上,若接触质量低于设定值,会有声光报警并切断电刀输出
◆ 带有自调节和掉电记忆功能并采用APFC电路,能适应电压不稳定或者波动,稳定输出
◆ 全悬浮(CF)型并带有短路保护系统,单极手术中万一电极和中性极板短接,主机能自我保护并正常输出 模式单极纯切单极混切